明成祖朱棣最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一,就是迁都北京,重修大运河,与其父朱元璋,承前启后完成了在三百年后,【混一南北汉人】的历史功绩。
要说朱元璋呢,他出生在长江北边、淮河南边的凤阳,对于他算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可能还有点小争议。但朱棣这家伙,生在南京,长在南京,当了皇帝后,大多数时候国都也设在南京,那他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这没啥好说的,就像《南京的历史》里写的那样,明摆着的事儿。
那他为啥非得顶着大家的反对,把都城从别处搬到北京,让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挪个窝呢?还不是因为他不仅仅是南方人的皇上,他还是全《华夏中国》的老大!
北宋那时候,因为有了《檀渊之盟》带来的百年和平,宋朝就开始有人觉得燕云那边就像是“外国”一样,把当地的百姓看作跟“汉人”不一样的“燕人”,对他们有了歧视和防备的说法。
南宋那会儿,签了《绍兴和议》,说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打那以后,全国上下都挺满足于现状,觉得待在南方也挺好,愣是把整个北方的中原给当成了“外头的地方”。像辛弃疾这种从北方中原过来的英雄豪杰,反倒成了得时刻提防、处处小心的“归正人”,老是受到各种排挤和不公平对待。
蒙元王朝一建立起来,就开始实施“四等人政策”。这样一来,长江两岸的华夏儿女,就被划分成了“四等南人”和“三等汉人”,待遇那叫一个天差地别。
北方的叫“三等汉人”的张弘范将领,带着大批兵马往南边打,目标是灭掉南宋。经过六年的苦战,他们打下了襄阳,他还写了首诗来纪念:「穿着铁甲叮当作响地渡过汉江,南方的敌人还是不肯投降。」
张弘范《围襄阳》:【铁甲珊珊渡汉江。南蛮犹自不归降。东西势列千层厚,南北军屯百万长。弓扣月,剑磨霜。征鞍遥日下襄阳。鬼门今日功劳了,好去临江醉一场。】
崖山大战结束后,他索性就在石头上刻字留念,写着「镇国大将军张弘范就是在这儿把宋朝给灭了」,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打败了华夏最后一个朝代,心里头没有一丝愧疚或者不安。
蒙元末年那会儿,朱元璋挺身而出,拉起队伍开创了大明王朝。而在这过程中,江南那片地方被外族占领了快一百年。
中原的地盘被胡人占领,打从《北宋》末年那会儿开始算,都已经过了整整二百五十年了。
云贵、河西、辽东、燕云还有河套这些地方,要是从晚唐五代那会儿开始算,都已经没了四五百年啦!
长江这边和那边的汉人,实际上已经分开了好几百年。加上蒙元时期那“四等人政策”搞的种族隔离,硬是把大家分得清清楚楚,差点儿就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
——要是这种南北汉人直接分成两个不同族群的情况继续下去,会咋样呢?
瞅瞅俄罗斯和乌克兰怎么就在那儿自个儿跟自个儿干上了,简直就像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一眼就能看个明白。
乌克兰这片地方,可是俄族人的老家,尤其是基辅,那可是罗斯好多城市的老祖宗。俄族人历史上的头一个国家,得追溯到公元882年,在基辅建立起来的留里克王朝的基辅罗斯公国。要说乌克兰就像是俄国历史的“河南关中”那样重要,基辅呢,就好比俄国历史的“长安洛阳”,这话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
俄乌两家人啊,从一千多年前那会儿起,就是同根同种同信仰的。说起来,乌克兰语跟俄语那简直是亲兄弟,基本上交流起来没啥障碍,词意都能对上。
公元13世纪那会儿,基辅罗斯公国被蒙古人大举进攻,最后给征服了。在这其中,有个留里克王族的后代,他们是弗拉基米尔公国分出来的,后来建了个莫斯科大公国。经过长达三百年的时间,他们终于推翻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就这样,在公元16世纪,沙皇俄国诞生了。
留里克王朝一直到后来的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人历经上百年的奋斗,从波兰人、土耳其人还有鞑靼人那里,把乌克兰这片祖宗留下来的地方给夺了回来,并且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这样一来,当地的东斯拉夫人,也就不再受鞑靼人“猎白奴”这种几百年来的苦难折磨了。
不过,当俄国打败金帐汗国,把乌克兰收回之后,沙皇们做出的最不明智的选择,就是让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没能真正合并成一个民族。他们光顾着眼前的那点小利益,愣是让这两个群体分开了300年,还搞出各种不一样的待遇,结果最后就是各走各的路,亲兄弟也不认亲了!《书名号》里的内容咱可没变啊。
要说华夏民族最走运的地方啊,那就是咱们也曾在绝境中奋起,把蒙元给打败了,让华夏大地重新焕发光彩。
洪武大帝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永乐大帝朱棣,那可都是有着非凡才干和深远眼光的皇帝。他们的心胸开阔,看得远,想的不仅仅是当个“南方的小朝廷”,而是要成为“整个天下的主宰”。
搞了个南北榜制度,开凿大运河,还把都城挪到了燕京,就是想方设法让南北融合,把大家的分歧给填平了;
把分隔了三百年的“南人”跟“北人”,再度汇聚成统一的“汉人”。咱们民族的根在河南关中,咱们民族千百年来的老都城,是长安跟洛阳;咱们更没有,也绝对不可能把自己排除在华夏之外。
别被小说家那些《没有朱元璋朱棣,也有张无忌张丹枫》的论调给带偏了,觉得一统南北的丰功伟业,随便哪个君王都能干成。这可就大错特错了。
想想秦始皇、汉高祖一直到汉武帝,这五代人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打下了咱们华夏大一统的坚实基础。从那汉朝开始,一直稳稳当当延续到了唐朝,整整上千年呢。
为啥《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国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呢?
唐代的李豫当了代宗,李纯做了宪宗,李炎成了武宗,李忱则是宣宗;后周的郭威被尊为太祖,郭荣则是世宗;到了宋朝,赵匡胤是太祖,赵光义成了太宗,赵顼当上了神宗,赵煦做了哲宗,赵昚则是孝宗……这些皇帝的名字和他们的称号,一个接一个,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六百年的岁月里,有那么多的君王都想着重建帝国,可最后都没能成功。难道说,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就只是因为运气太差,本事不够吗?
华夏民族为何得等足足600个年头,才盼来了能让民族重振雄风、帝国再度崛起的朱元璋与朱棣呢?
别觉得那遍布大江南北的十多亿汉人,从古至今就理所应当是一个族群。其实吧,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喜好也各有千秋,方言的差异更是大得离谱,“十里不同音”说的就是它,这差异比欧洲各国的独立语言还要大呢。
欧洲有好多国家的语言文字,不光俄罗斯语和乌克兰语,在对话时,大致上能互相明白对方的意思,还有好多其他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这样:比如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德语等等……
要说这些欧洲语言之间的差异,也就跟咱们汉语官话区里,能够互相沟通的江淮官话,比如说南京话,跟西南官话,像四川话之间的差异差不多,可比官话跟其他汉语方言,比如吴语、粤语的差别小多了。
就因为读音上的差异,这些欧洲语言嘛,身为拼音文字,它们的拼写方法就有了不同,慢慢地就变成了两种语言,然后呢,一个个独立的民族意识就冒了出来,最后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国家。
因此,好多欧美朋友都觉得,中华能够两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大一统的王朝,三千年都秉持着华夏的理念,五千年都是同一个文明,这事儿简直太让人惊讶了,根本想不到。
所以说,咱们民族和文明能够一直传承,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这几千年来一直留下来的那种共同的文化感觉和民族归属感在支撑着《书名号》里的内容也是这么讲的。
因此,不论是周公、孔子、管仲,还是诸子百家里的司马迁,亦或是李白、苏轼、文天祥,他们对咱们民族的贡献,那真是比好多立下赫赫战功的王侯将相还要大。他们拿起笔来写写画画,其实就是在一点点搭建起咱们这个文明的大厦。
打从古代到现在,一旦有了独立的民族意识,那可就扎根心底,不容易去掉了。咱们文明历史里头,最危险最要紧的时候,得数西晋时候大家往南逃,还有北宋靖康之变那会儿,这两次外族打进来,让咱们南北分开了好几百年。
打破这种隔阂,填平几百年来南北方汉人之间的鸿沟,让汉民族意识重新凝聚起来的隋唐和大明,它们不管用了什么手段来融合南北,尽管这些做法可能给自己的王朝带来了一些问题,但终究是给后世留下了好处,那功劳可是流传千古啊!《书名号》里的内容咱可没动,都是原原本本的。
#百家说史#
